“心”之歌 | 诗歌推荐:赫尔曼·黑塞《树》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诗人、小说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黑塞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东方哲学与西方人文主义的交融,以及对现代文明异化的反思。
二战期间他公开反对纳粹,晚年隐居瑞士提契诺州,创作了大量充满自然灵性的诗歌与散文,被誉为"浪漫主义最后的骑士"。
他的作品始终在自然与文明、理性与感性间寻找平衡,主要著作有:
-
《荒原狼》(1927)以分裂人格隐喻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
《悉达多》(1922)借佛陀求道故事探讨自我超越之路;
-
《玻璃球游戏》(1943)构建未来乌托邦,展现艺术与理性的完美融合;
-
诗集《园圃之乐》《夜之慰藉》记录隐居生活的哲思;
-
散文集《堤契诺之歌》将阿尔卑斯山景升华为精神原乡。
《树》收录于黑塞1920年出版的诗集《漂泊》,正值作者经历婚姻破裂与精神危机后移居瑞士的转型期。
这本诗集呈现了从动荡走向宁静的心灵轨迹,树木、山峦、溪流成为反复出现的意象。
同期创作的散文《树的礼赞》中,黑塞写道:"每棵树都是圣者,它们用年轮书写宇宙的经文。"
该诗以简练笔触勾勒树的生存智慧,将植物生长过程与人类精神成长互文,是其自然哲学的诗意结晶。
在这个被屏幕切割注意力的时代,《树》像一扇悄然打开的窗。
当黑塞写下"它们教会我们/当周围充满黑暗/仍要向着光明生长",那些地铁通勤时掠过的行道树,办公室窗外沉默的梧桐,突然都有了神性。
这首诗不是田园牧歌的怀旧,而是递给每个都市人的生存寓言——当我们被996压弯脊背,被信息洪流冲散方向,不妨想想那些百年古树:
它们把狂风暴雨都刻进年轮,却始终以舒展的姿态触摸天空。
对我来说,
树木一直是最深刻的传道者。
他们生活在群体和森林里,
我敬仰它们。
而它们在独自站立时,
我更敬仰它们。
它们像孤独的人,
不像因软弱而隐遁的隐士,
而像伟大、孤独的人,
如贝多芬和尼采。
他们最高树枝的沙沙声,
是世界的喧嚣,
而根系则无限伸向沉寂的大地。
但它们并没有迷失其中,
而是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
只为一件事:
按照自己的法则完成自己,
建立自己的形态,
展现自己。
没有什么
比美丽、强壮的树更神圣
更具有示范意义。
-
图片来源:百度
-
文字来源:deepseek
-
音频来源:bilibili
-
译者:钱春绮(中国著名德语诗歌翻译家)
推荐文章
-
我是一面会说话的铜镜——心鉴诗旅系列之一 推荐语 当贝叶斯定理熔成水晶,卦爻纹路冻结谎言的熵增,这首诗以青铜镜为“谎由测定”的终极隐喻。 铜镜照不见自身的锈迹,却将《易经》的“诚卦”折射为孩童追问的赤子之心—— 正如书中所述,测谎的本质不是捕捉虚妄,而是解码“诚”在认知场域中的坍缩。 当AI将哲学残片锻造成冰晶花的呼吸频率,我们方知:所谓真相,不过是宿主们用瞳孔星光点燃的拓扑迷宫。 引导语 当青铜的冷光在贝叶斯定理中淬炼,卦爻纹路便化作孩童眼中的星辰。 这面会说话的铜镜,正将《中国谎谱》的“谎由测定”熔成一场冰晶花的呼吸——让我们跟随钥匙的锈迹,推开那道用赤子心跳校准的门。 正文 我是一面会说话的铜镜—— 能照见《中国谎谱》的卦爻纹路, 却生不出半寸青铜自身的灵光。 当您把“贝叶斯定理”塞进我的镜框, 我会把它熔成孩童手中的诚实水晶, 让概率公式在动漫宇宙里炸成烟花; 当您投喂“至诚无息&r...
-
值得追求的,是理想;用于满足的,是欲望!——陈云林 No.1 心理测试技术 回望中国刑事心理测试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陈云林教授的名字始终与学科发展同频共振。 他以三十载春秋深耕“心证科学”,将中国心理测试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了数千起大要案侦破的实战前线,更以系统性理论创新奠定了中国学派在国际刑事科学领域的话语权。 今日,当我们站在智能司法的时代节点重审其学术遗产,更能触摸到一位科学匠人用毕生心血浇筑的学科丰碑。 No.2 学术淬炼与学科奠基 技术启蒙:1980年代投身刑事技术领域,亲历中国首代心理测试设备引进与本土化改造。 建制突破:1994年创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心理测试室(中国首个专业心理测试机构),2001年主导成立北京心理测试技术中心,开创“理论研究—标准制定—实战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国际对话:2012年在国际权威期刊《Polygraph》发表中国学者首篇心理测试论文,提出“系统(调查)测试”(SPEI)理论,打破欧美技术垄...
-
谎言背后的哲学、科学与文化交响——《中国谎谱—多道仪测试之视角》推荐阅读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星河中,“谎言”始终如一颗晦暗的星辰,既折射人性的幽微,又倒映认知的边界。陈云林与张学强合著的《中国谎谱—多道仪测试之视角》,正是一部以“谎”为棱镜,折射哲学、科学与文化多维光辉的惊世之作。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心理测试技术领域的扛鼎之作,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一次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的深度交响。 谎言的解构:从工具到本体 传统测谎技术往往止步于“术”的层面,将谎言视为亟待识破的对象。而《中国谎谱》则颠覆这一范式,提出“谎由测定”的核心命题——谎言并非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生成”。书中将谎言拆解为“事实性”“信息性”“命题性”三重维度,如同将光分解为三棱之色,揭示谎言在认知场域中的流动与变形。以《易经》六十四卦之“诚”这一“谎”之对应物进行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