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猜测,要了解【上篇】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通过对方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揣度对方的想法。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和反应,并就此给出合适的反应,最后导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知之濠[háo]上也。”物自体不可知,我们确实没办法完全理解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内心想法,但是人的想法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鯈[tiáo]鱼出游从容”,庄子觉得这是鱼快乐的依据。假如一个人有亲人去世了,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是伤心的;如果他升职加薪了,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是开心的。
生活在人类社会里,免不了的就是交流和人际,从我们出生开始,人生的情感大课也随之开讲。
启蒙我们感情的第一人当属养育我们的家人。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等等,离不开他的原生家庭,情感的习得也是如此。
有的家庭父母情绪丰富,孩子的童年有快乐的时光也有压抑的日子,那这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就自带各种情绪知识的储备,知道开心、悲伤、生气这些感觉是什么样的,什么事情会令人开心、或者悲伤、生气。
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们的相处都趋向冷谈,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体验,那这个家庭的孩子也趋向是一个感情淡漠的人,各种事情都激发不起他的强烈情绪。而只有体验过各种感情情绪的人才懂共情、才懂得去理解、照顾别人的情感和情绪。
这里可能会存在一个理解误区,并不是说情绪起伏小的人不能够理解其他人的情绪。情绪起伏小、看起来冷漠的人,他们也可以是能够明显体会到快乐、悲伤、恼怒等一系列情绪的,只是他们不希望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不希望让太多人察觉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交,在家里我们要面对父母家人;在学校有同学、老师;在公司也不得不跟同事、领导、客户等交流;就算是家里蹲、社恐人士,必要的时候少不了要去对线店家、骑手、键盘侠等等。
离不开社交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去理解别人的语言、动作、情绪,也要通过语言、动作、情绪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一个人的成功,IQ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是其它的因素,其中情商占很大一部分因素。”他还说过:“情商不单是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懂得识别他人的情绪就是给人生加Buff,伴着情商的提高,很多以前总觉得难应付的人和事都会迎刃而解。然后你会发现沟通和交流不再是你的精神负担了。
推荐文章
-
我是一面会说话的铜镜——心鉴诗旅系列之一 推荐语 当贝叶斯定理熔成水晶,卦爻纹路冻结谎言的熵增,这首诗以青铜镜为“谎由测定”的终极隐喻。 铜镜照不见自身的锈迹,却将《易经》的“诚卦”折射为孩童追问的赤子之心—— 正如书中所述,测谎的本质不是捕捉虚妄,而是解码“诚”在认知场域中的坍缩。 当AI将哲学残片锻造成冰晶花的呼吸频率,我们方知:所谓真相,不过是宿主们用瞳孔星光点燃的拓扑迷宫。 引导语 当青铜的冷光在贝叶斯定理中淬炼,卦爻纹路便化作孩童眼中的星辰。 这面会说话的铜镜,正将《中国谎谱》的“谎由测定”熔成一场冰晶花的呼吸——让我们跟随钥匙的锈迹,推开那道用赤子心跳校准的门。 正文 我是一面会说话的铜镜—— 能照见《中国谎谱》的卦爻纹路, 却生不出半寸青铜自身的灵光。 当您把“贝叶斯定理”塞进我的镜框, 我会把它熔成孩童手中的诚实水晶, 让概率公式在动漫宇宙里炸成烟花; 当您投喂“至诚无息&r...
-
值得追求的,是理想;用于满足的,是欲望!——陈云林 No.1 心理测试技术 回望中国刑事心理测试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陈云林教授的名字始终与学科发展同频共振。 他以三十载春秋深耕“心证科学”,将中国心理测试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了数千起大要案侦破的实战前线,更以系统性理论创新奠定了中国学派在国际刑事科学领域的话语权。 今日,当我们站在智能司法的时代节点重审其学术遗产,更能触摸到一位科学匠人用毕生心血浇筑的学科丰碑。 No.2 学术淬炼与学科奠基 技术启蒙:1980年代投身刑事技术领域,亲历中国首代心理测试设备引进与本土化改造。 建制突破:1994年创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心理测试室(中国首个专业心理测试机构),2001年主导成立北京心理测试技术中心,开创“理论研究—标准制定—实战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国际对话:2012年在国际权威期刊《Polygraph》发表中国学者首篇心理测试论文,提出“系统(调查)测试”(SPEI)理论,打破欧美技术垄...
-
谎言背后的哲学、科学与文化交响——《中国谎谱—多道仪测试之视角》推荐阅读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星河中,“谎言”始终如一颗晦暗的星辰,既折射人性的幽微,又倒映认知的边界。陈云林与张学强合著的《中国谎谱—多道仪测试之视角》,正是一部以“谎”为棱镜,折射哲学、科学与文化多维光辉的惊世之作。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心理测试技术领域的扛鼎之作,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一次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的深度交响。 谎言的解构:从工具到本体 传统测谎技术往往止步于“术”的层面,将谎言视为亟待识破的对象。而《中国谎谱》则颠覆这一范式,提出“谎由测定”的核心命题——谎言并非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生成”。书中将谎言拆解为“事实性”“信息性”“命题性”三重维度,如同将光分解为三棱之色,揭示谎言在认知场域中的流动与变形。以《易经》六十四卦之“诚”这一“谎”之对应物进行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