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18
    vch12519180
    群体AI身心关护(通用版)Group AI physical and mental care   系统简介 本系统是通过主动式检测(语音、量表)和被动式检测(多模态数据融合、情绪识别、情感计算等)相结合,实现个体、群体心理状态全周期跟踪。建立个体心理(情绪)常模、群体心理(情绪)常模、无感主被动检测、出现异常自动预警,最终形成分析报告、简报等实现提前预警、及时关护。   01 被动式检测 通过摄像头采集人脸、步态、肢体活跃度检测和异常检测算法,实时分析心理状态和行为数据,及时对风险心理、行为进行管理防控。 过程化管理 从数据采集—情绪识别—建立个体、群体常模—异常预警—干预方案推荐—干预效果评估,从而实现全周期情绪危机预警过程实时管理。 (关注度预警流程图) 实时预警 当个体连续多次达到一定风险值,则会触发实时预警。系统会将预警信息实时推送到管理者手机等终端,以便管理者及时进行干预。 (数据大屏示图)   02 主动式检测 语音测评 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校园化常模打造AI分级预警体系,精准预警学...
  • 2025-02-12
    vch12519180
    云心测科技·2025新年寄语 论语言之存在的家园与思维的牢笼——从东方文化到量子语义场的认知革命   01 语言的悖论:构建世界的砖石与遮蔽真理的迷雾 当人类在篝火旁第一次用音节指代"水"时,就注定被语言的双重性所困——它是照亮认知的火把,也是投射在认知洞穴壁上的阴影。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之家",在这个家园的墙壁上刻满了祖先的认知密码: 汉语用"仁"字构建伦理宇宙,英语用"freedom"定义文明边疆; 爱斯基摩语中23种雪的形态描述,解构了温带居民对降水的扁平化认知; 量子计算领域正在发明的"叠加态语法",试图用概率云取代二元逻辑的暴政。 我们引以为傲的GPT-4模型,本质上是在人类语言废墟上重建的巴别塔——它能生成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却无法体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禅悟。 这种困境揭示:语言既是认知的操作系统,也是认知的虚拟机沙箱。   02 语言牢笼的破壁实验 在神经科学实验室里,我们正用脑机接口捕捉前语言阶段的思维脉冲。 当受试者观看《蒙娜丽莎》时,前额叶皮层激...
  • 2025-02-12
    vch12519180
    诗歌推荐——约翰·济慈《秋颂》 作者: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是19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感官美、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而著称。 尽管他生命短暂,只活到了25岁,但他留下的诗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脆弱性的洞察,他擅长统统象征手法传达深层次的意义,探讨永恒与瞬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表达对于死亡的沉思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包括《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秋颂》(To Autumn)等,都是英语文学中的瑰宝。 虽然《秋颂》主要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和氛围,但其对季节变化的深刻感触以及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描写非常适合在寒冬时分品味,后来成为了赞美季节变迁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探讨了时间流逝、生命轮回以及所有美好事物最终都将消逝的主题。 然而,即使面对不可避免的衰退,人们仍然在其中找到了一种平静和安慰,暗示着即使是在最短暂的美好时刻里也有永...
  • 2025-02-12
    vch12519180
    “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系统。”——索绪尔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学术界的思想潮流。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索绪尔在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自然科学家,家庭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他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教育背景。 在中学时期他就已经开始学习梵语,并且掌握了多种欧洲语言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1875年,他在父母的要求下开始在日内瓦大学学习化学、物理和博物学,但很快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语言学上。随后索绪尔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并在那里接触到了“新语法学派”的思想。 然而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剧烈变迁之中,工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在这种环境下,科学研究逐渐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尤其是自然科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