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谎言背后的哲学、科学与文化交响——《中国谎谱—多道仪测试之视角》推荐阅读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星河中,“谎言”始终如一颗晦暗的星辰,既折射人性的幽微,又倒映认知的边界。陈云林与张学强合著的《中国谎谱—多道仪测试之视角》,正是一部以“谎”为棱镜,折射哲学、科学与文化多维光辉的惊世之作。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心理测试技术领域的扛鼎之作,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一次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的深度交响。 谎言的解构:从工具到本体 传统测谎技术往往止步于“术”的层面,将谎言视为亟待识破的对象。而《中国谎谱》则颠覆这一范式,提出“谎由测定”的核心命题——谎言并非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生成”。书中将谎言拆解为“事实性”“信息性”“命题性”三重维度,如同将光分解为三棱之色,揭示谎言在认知场域中的流动与变形。以《易经》六十四卦之“诚”这一“谎”之对应物进行了“中国...
-
一、作者背景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美国诗歌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诗人之一,被誉为“白裙隐士”。 她终身未婚,隐居在马萨诸塞州的家中,创作了1800余首诗歌,但生前仅匿名发表过10首。 其诗风凝练深邃,善用破折号创造顿挫节奏,常以死亡、自然、永恒为主题,通过微小意象探讨宏大哲思。 她的诗歌在20世纪被重新发现,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二、主要著作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1890年首版遗作) 、《最后的收获:艾米莉·狄金森晚期诗选》(1955年整理) ,代表作包括《希望是长着羽毛的东西》、《头脑比天空更辽阔》等。 三、诗歌介绍 这首诗以墓穴中两位逝者的对话展开寓言式的哲学沉思,在阴郁的死亡帷幕上刺绣出璀璨的精神之光。 诗歌虚构了“美”与“真理”两位殉道者的幽灵在永恒黑夜中的相遇,他们隔着墓室的石墙谈论生前的执着,最终在苍苔封唇、姓名湮灭的终极寂静中达成灵魂共振。 作者以哥特式的场景颠覆传统死亡叙事,将冰冷坟墓化作思想熔炉——当殉...
-
我们应该拥抱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并将其用作理解思想和推进知识的工具。——丹尼尔·丹尼特 丹尼尔·丹尼特出生于1942年,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以其对意识、自由意志、进化论以及人工智能的独特见解而闻名。 他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期间出版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如《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达尔文的危险思想》、《意识的解释》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复杂哲学问题的途径。 丹尼特曾大胆提出,智能并非人类独有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信息处理机制在机器中实现。 这就像拆开瑞士手表发现齿轮运转的逻辑——他告诉我们,人类大脑的思考或许并不比计算机算法更"神奇"。这一观点打破了哲学界对"意识"的传统迷思。 传统观念总试图将人类思维神化,但丹尼特用信息论的视角指出:"智能的本质是信息处理,而非灵魂的魔法。"无论是人脑的神经元网络,还是AI的深度学习架构,本质上都是信息处理的不同实现形式。 在ChatGPT写诗、AlphaFold解码蛋白质、Deeps...
-
推荐诗歌 赫尔曼·黑塞《树》 赫尔曼·黑塞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诗人、小说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黑塞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东方哲学与西方人文主义的交融,以及对现代文明异化的反思。 二战期间他公开反对纳粹,晚年隐居瑞士提契诺州,创作了大量充满自然灵性的诗歌与散文,被誉为"浪漫主义最后的骑士"。 他的作品始终在自然与文明、理性与感性间寻找平衡,主要著作有: 《荒原狼》(1927)以分裂人格隐喻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悉达多》(1922)借佛陀求道故事探讨自我超越之路; 《玻璃球游戏》(1943)构建未来乌托邦,展现艺术与理性的完美融合; 诗集《园圃之乐》《夜之慰藉》记录隐居生活的哲思; 散文集《堤契诺之歌》将阿尔卑斯山景升华为精神原乡。 诗歌介绍 《树》收录于黑塞1920年出版的诗集《漂泊》,正值作者经历婚姻破裂与精神危机后移居瑞士的转型期。 这本诗集呈现了从动荡走向宁静的心灵轨迹,树木、山峦、溪流成为反复出现的意象。 同期创作的散文《树的礼赞》中,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