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常情绪快速检测系统 依据情绪前庭系统反射原理,采用振动图像技术,通过摄像头快速捕捉被测者头颈部的肌肉微振动,5-6秒左右识别人员的异常情绪和状态。可应用于工地、宿舍、安检、监狱等出入管理通道场景。 一、应用场景 大型安保活动中大规模检测 危险作业前快速检测 管控场所进行长期监管检测 司机上岗前检测 二、产品亮点 高信效度:客观检测。 快速部署:几分钟内即可开机工作。 完全非接触式:与人体无接触,减少抵触心理。 操作方便:直接输出报告,数据详实、容易阅读。 三、主要功能 ①、快速检测异常情绪 5-6秒快速识别出人员的异常情绪和状态。 ②、人脸识别 自动识别人脸并与预登记的人员进行对比。 ③、数据统计 数据后台自动汇总预警次数及相关数据。 四、参数解析 综合以上三个检测方面,分析异常情绪的受怀疑程度。数值越高,预示着潜在情绪波动的可能性越大。...
-
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观点,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揭示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 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小镇梅斯基尔希(Messkirch),在一个天主教家庭中长大。他最初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但很快转向了哲学,并于191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1923年,他到马堡大学任教。1927年,海德格尔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著作《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这本书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同年,他回到弗莱堡大学接替胡塞尔的职位。 然而,海德格尔的一生并非没有争议。1933年,他加入了纳粹党,并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这段经历后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尽管他在1934年辞去了校长职务,并于1945年被禁止教学,但他直到晚年才对自己的纳粹背景进行反思。 二战结束后,海德格尔重新开始了他的学术活动,继续撰写并发表哲学著作。他在黑森林中的托特瑙堡小屋中进行写作和思考...
-
脑电波及眼动心理测试仪 产品简介 脑波干电极传感器通过人前额部位FP1区域,提取能用于研究和实战的脑电波信号和眼动波信号。 它不仅应用了国际公认的已趋于成熟的P300事件相关电位ERP,同时从脑电波中提取了眼球运动的视觉诱发电位VEP(visual evoked potential),把脑电ERP与眼动VEP有机结合,在脑电ERP测试的同时应用了眼部信息的追踪技术,二种技术互相补充使测谎结论更加准确。 主要功能 1.系统具备静态图片刺激、动态视频刺激、心理跟踪三项测试功能; 2.参数通道:P300、思考深度(判断力)、专注度(注意力)、眨眼次数,眨眼 强度,眼球转动次数(眼跳)、眼球转动强度; 3.可把与案件相关的图片/视频时间节点设为靶目标刺激(GKT情景测试); 4.适合视频POT紧张峰心理跟踪(目标未知)测试; 5.可对P300数据进行人工干预,使测试结果数据更准确; 6.高精度无线脑电波传感器,由一节7号电池供电连续工作10小时,传输距离10米。...
-
“未来是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的。”——杰弗里·辛顿 I think my main message is there's enormous uncertainty about what's gonna happen next. 在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中,杰弗里·辛顿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专心致志地雕琢着人工智能的心脏。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理论和实践为机器的智慧赋予了新的生命。辛顿教授不仅在学术界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更在工业界推动了一场智能革命的浪潮。 #01 早年经历:科学世家的叛逆者 出生于英国的辛顿,来自一个显赫的科学世家。他的高祖父是布尔逻辑的创始人乔治·布尔,家族中涌现出多位著名科学家和学者。 然而,辛顿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曾因对传统教育的不满而退学,转而不断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这段经历,或许为他后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精神埋下了种子。 #02 学术生涯:神经网络的坚持与突破 辛顿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深入研究神经网络。尽管当时这一领域并不被看好,但他凭借坚定的信...